从邝兆镭、帅惟浩看中国青训的两种模式
2025年和平杯U16四国赛第一轮战罢,中国队在与亚洲顶尖强队日本的交手中,不落下风,虽然是开场不久落后,但顶住压力,下半场一举逆袭,扳平比分,并且有更多的绝对机会,奈何差点运气(底蕴),放日本逃出生天。
对比11年前的U16中日之战,中国青训的进步非常明显。
2014年中日之战技术统计
2025年中日之战技术统计
本场和平杯中日之战,有两名典型的队员,在场上各有表现,代表了当今中国青训的两条路。两条路,都还没有走到最后,但分析这两条道路的差异,各自的优劣,能否融合,意义还是很大的。
首先看本场比赛发挥极为出色的中锋帅惟浩。
帅惟浩在5月底呼和浩特四国赛上正式加入U16国少,那次比赛中一战成名,奠定主力位置。而在中日之战中,帅惟浩体现出了极强的对抗属性、不知疲倦的奔跑(到比赛临近结束也能量十足)、出色的预判和抢断、狭小空间内的持球能力,跑位也非常出色,他只差一个水到渠成的进球。
帅惟浩出自中国的传统青训,他热爱足球,但最初在田径上的精力更多。经历了校园的足球启蒙、发展,在11岁时正式接受专业的足球训练。
帅惟浩的成长经历,完全复刻众多中国球员的成长经历:校园足球到梯队的专业训练,日复一日。唯有一点区别于99%的这类球员——他在16岁的时候注册在成都蓉城B队,参加了中乙联赛(职业联赛),并且渐入佳境。因国少征召的原因,到目前中乙踢了17轮,帅惟浩“只” 出场了12场,场均39分钟,但帅惟浩在最近一段时间的比赛中,已经锁定了主力位置,首发3场,在全部12场比赛中,打进3球。帅惟浩在中乙首发的场次,能够在第90分钟左右还能持续冲击贡献绝杀进球,那么,在U16的比赛中满场飞奔那就顺理成章。
帅惟浩这样成长模式,是中国绝大多数球员所经历的,而他又是少数在16岁就能踢上职业联赛的球员。这种模式,是中国青训的主流,几十年来如此。
这种“低龄”就加入职业联赛洗礼的,也出了一些优秀的球员,比如武磊、比如黄博文,他们成为过中国足球一段时间内的支柱。
要说这些球员有没有改变中国足球落后的面貌呢?很遗憾…
另一名锋线球员邝兆镭,在和平杯中日之战中的确表现比较挣扎,我认为这是他在国少踢得最差的一场比赛。表现不好,有诸多原因,一场比赛也不完全代表球员实力,本文着重分析,邝兆镭所代表的中国青训的另一条小众但蓬勃发展之路。
邝兆镭年少成名,在广州的民间俱乐部崭露头角后加入中国足球小将平台,频繁踢同龄的国内外高水平比赛。2019年初进入清华附中上地小学(小学毕业后进入清华附中),直到2022年底,邝兆镭踢了四年高配版的校园足球。
邝兆镭没有过国内职业青训背景,2023年3月,邝兆镭一家以非盈利移民的形式来到西班牙,14岁的邝兆镭开始了留洋之旅。
邝兆镭留洋两年,正式经历了两个西班牙赛季(22/23赛季拿到参赛证时已经错过了最后的参赛资格,实际他没能参加比赛) ,踢了加泰罗尼亚U16优选联赛(二级)和加泰罗尼亚U16荣誉联赛(一级),拥有了非常丰富的国外高强度比赛经验,是近年来中国低龄留洋球员的代表 ,并且不出意外,他还会继续在西班牙踢球,下赛季随达姆U19C队踢加泰罗尼亚U19优选联赛(属于西班牙U19体系第三级别)
中国低龄球员留洋,已经形成了一股大潮,据关注海外球员的博主“海外君”统计,在西班牙足球实力最强的三个大区加泰罗尼亚、马德里、瓦伦西亚踢球的中国籍球员就近八百人,其中低龄开始加入西班牙青少年联赛体系就过半,而且这个趋势也会加强。
但中国没有真正从低龄留洋取得最后成功的球员(成功的定义是改变中国足球的落后面貌),并且成才率很低(成才指的是踢上职业足球)。
低龄留洋(或者出生在国外在国外青训体系成长)其中成才的,也就王楚(可惜伤病让最有希望的他能达到上限)、廖锦涛、杨希(西班牙出生)等少数几个,至于徐新、林良铭、张玉宁,他们都是16岁以后,在即将跨入中国的职业足球之际留洋的,并不能够完全算低龄留洋。
这条道路为什么成才率不高呢?
其实,从“海外君”仅西班牙三个大区的青少年留洋球员统计就可以看到,这么多球员中,真正能够踢到各年龄段顶级联赛的球员,包括混龄小年龄段踢次级别联赛的球员,占比非常低,也就5%左右。
国外留洋最宝贵的就是高水平比赛,以上能够踢顶级或者同龄顶级比赛的球员不多,绝大多数球员踢低级别联赛,在竞技上的锻炼意义,自然就大打折扣。
另外,根据国际足联关于未成年球员国际转会的规定(第19条)以及欧洲各国的政策,中国作为非欧盟国家,其球员要在18岁以前加入职业俱乐部梯队的,非常困难,需要取得当地居留证一定年限,并且有各种限制。除非像梅西那样天赋异禀俱乐部全力协助(帮梅西父亲解决了西班牙的工作问题,以此来匹配国际足联第19条中的“豁免”原则),而梅西也是在那次“餐巾纸”签约大约一年半后才取得加泰罗尼亚足协的参赛证,得以踢加泰罗尼亚青少年联赛。
所以,以欧洲青训为例,在16岁甚至18岁以前能够在职业俱乐部梯队踢球的中国球员,非常稀少。
大量的中国留洋青少年,第一站加盟的是非职业俱乐部,即便踢顶级联赛的球员,大多也是在非职业俱乐部梯队。
虽然这些俱乐部是和职业俱乐部梯队踢同样水平的比赛,有的俱乐部甚至实力很强在联赛成绩上压过了职业俱乐部梯队(比如24/25赛季加泰罗尼亚U16荣誉联赛亚军巴达洛纳U16A队),但总体来说,职业俱乐部在青训上的投入更大,资源更好,训练比赛的条件更好,并且球员相对拥有更多的冲击职业的机会。
由此可见,以留洋西班牙青训为例,特别是大年龄段(16岁及以上)能够进入职业俱乐部梯队的中国球员稀少,即是目前中国青少年球员留洋的现状,也是一个瓶颈。
就本文所提及的邝兆镭,他今年具备了加入加泰罗尼亚地区职业俱乐部的身份条件(移民定居满两年),但上赛季他的联赛数据并不好,也制约了他在下赛季加入加泰罗尼亚地区三支职业俱乐部(巴萨、西班牙人、赫罗纳)青年队。邝兆镭留队的达姆俱乐部是专业的青训俱乐部,没有成年球队,相对来说,除了三支职业俱乐部,达姆的青训条件最好,成才率也比较高,球队的建制完善,青年联赛前三个级别都有队伍成绩还不错,所以邝兆镭留在达姆俱乐部踢青年联赛,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邝兆镭刚来西班牙,在达姆U14的时候,跟随达姆俱乐部按部就班训练,一周三练(周末一赛),当时在西班牙人俱乐部梯队担任教练的高雷雷就对邝兆镭说,要想成为职业球员,这个训练量远远不够。
这其实道出了欧洲青训基于中国青训最大的弊端。欧洲青训中的“训”是以欧美人种再加上非洲黑色人种来打造的,而且在欧洲这种青训人口爆表的足球发达国家,自然竞争优胜劣汰,“ 选”重于“训”,俱乐部的训练偏重于整队技战术演练,而个体的技术训练和身体训练,部分在俱乐部,更多是球员个体的私教。
比赛是欧洲青训的重心,也贯穿着青训的“选”,俱乐部只管球员在场上的表现,如果球员不符合比赛要求,一次两次三次之后,迎来的就是淘汰。球员怎么才能符合比赛的要求呢?除了球队的训练,各种私教训练必不可少——但球队尤其是非职业俱乐部,是不会为你安排这些的。
同时,因人种的差异,尤其在身体训练方面,东亚人种需要更多的训练时间积累,能去跟上欧美及黑色人种。
王楚退役时回顾自己在法甲梅斯俱乐部的青训经历时谈到,力量训练过晚,是导致他后期伤病不断的一个原因。当时,球队也没有针对亚洲球员特点的训练方法。
从中国足球小将留洋小将这两年公开透明的展示也可以看到,如果没有俱乐部训练之外的私教训练安排,这些球员仅仅凭借俱乐部的合练,也是很难跟上俱乐部的比赛要求的。
与国内同龄顶尖球员相比,中国足球小将留洋球员的训练量是偏少的(上午和下午上课,俱乐部训练日晚上训练,非训练日球员参加私教训练,这训练量不如国内顶尖球员的训练量),身体力量的开发也是偏弱的,这也是中国足球小将这些西班牙留洋球员正在不断改进的地方。巴塞罗那的健身提及康复中心正在建立,下赛季为这些球员提供身体力量训练以及运动康复服务。
但更多的个体留洋球员,特别是在低级别联赛踢球的球员,有多少能够以职业球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呢?如果怀揣梦想来带欧洲,发现这里的足球是“快乐教育”“科学训练”,以为触及了欧洲足球青训的本质,那踢不出来也是应该的。
青少年留洋相对于国内传统青训,另一个困难,是文化融入。身披异国异族文化来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在足球上的困难加持下,很容易迷失自己,忘记来时路。这需要球员极高的自律,也需要亲友的不断正确引导与帮助。
综合来说,青少年低龄留洋这条路,相对于国内传统青训,优点是完善且水平更高的竞赛体系以及肥沃的足球文化土壤,缺点是文化的融入、训练量偏少以及后勤保障的匮乏。
两条道路,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更多资源整合,形成合力。
国内传统青训一定是中国足球的根基,并且已经形成了适合自己的体系,这个体系需要不断的完善,核心就是,比赛。
完善青少年竞赛体系提高水平,这是一个长久的工程,日本干了几十年,我们到现在,也才匆匆多少年?
眼下最显示的是,让更多的帅惟浩出现,让这些国少水平的精英球员,尽可能参加更高水平的如中乙联赛这样的职业联赛,在俱乐部给予机会的同时也积极帮扶培养,不具备参加职业联赛条件的球员,也一定不要按部就班踢适龄的中青赛这样不匹配他们实力的青年比赛,尽可能跨级踢比赛,比如踢U19比赛、U21比赛,通过更激烈水平很高的高年龄段比赛来磨练自己。
应该特别注意,16岁-19岁是青训球员转向职业球员最关键的时期,并且也是中国足球真正被日本这样的对手彻底甩开的时期。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的球员在这个年龄段成长变慢了被别人甩下了,而这些国外竞争对手,这个年龄段通过更高水平的比赛锻炼,技能突飞猛进。
所以,对这个年龄段的精英球员来说,中乙这样水平,也只是起步,当他们17岁18岁的时候,还应该在更高水平的比赛中锤炼。
高水平的外战也是非常重要的,俱乐部能力有限,就应该深耕青训的中国足协统筹整合资源,来不断提供这样的机会。
低龄留洋这条路,一定要坚持,这需要更公开透明,需要更多更专业资源进入,同样需要中国足协的帮扶。
就竞技这条路,鼓励有能力有决心的球员,帮助其创造条件去留洋,在去这个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帮扶。
中国与西班牙、塞尔维亚这样的足球发达国家,有政府以及足协层面的交流有合作,如果能够落在实处,包括但不限于欧洲的训练中心、康复中心、家庭扶助基金、经纪人团队等,与各俱乐部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一定能让优秀球员收益,最终国家受益。
其实,有志于投资足球领域的商业企业民间资本,也完全可以做这样的事。
在足球上,我们并没有太多的资源可以浪费,但我们其实也拥有很多资源。中国青训需要百花齐放,需要各种力量形成合力,那样,我们就可以,静待顶峰花开。